王文采院士生平

发布时间:2022-11-17

  王文采,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665日出生于济南,19498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留校工作,19503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员,197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211月晋升为研究员,19821988年任《植物分类学报》主编,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文采院士是我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领域的引领者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他对中国植物区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等类群分类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系的16个间断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东亚植物区系的认识。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王文采院士曾于1987年和2009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另外,他主持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2728卷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东亚苦苣苔科植物的分类与系统研究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还于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生物志奖、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奖)、2019年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获由中国民主同盟授予的荣誉老盟员称号。

  1950年,王文采从北京师范大学调至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开始了他长达七十余年的植物分类学研究生涯。1965年,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抽调10人,以王文采为主要组织者和编研人员编写《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王文采完成了其中荨麻科、毛茛科、紫草科和苦苣苔科等十余科的编写工作,并主持了全书的统稿工作。1983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全书七册全部正式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王文采还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编研《中国植物志》,完成了其中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紫草科等类群一千余种植物的编著,为摸清中国植物资源家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文采院士八十岁之后仍然坚持到单位工作。他在标本馆用显微镜和手持放大镜研究植物标本,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楼梯草属植物》和《中国唐松草属植物》两本植物分类学专著,正式发表了共150万余字的77篇科研论文。年观察显微镜下植物标本的细微构造以及长期伏案工作,给他的视力带来很大损伤,右眼眼底黄斑病变导致失明。2018年,92岁的王文采院士突觉左眼视物模糊,他仍然借助放大镜,手抄笔录完成并发表了中国毛茛科两个大属翠雀花属以及银莲花属,共约300多种植物的修订研究。

  迄今为止,王文采院士共发表250余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论文由其一人独立署名),并出版多本分类学和植物区系专著。他共发现28个新属约1370个新种、新组合242个和新等级(族、系、组等)303,是我国发现植物新类群最多的学者之一。

  王文采院士十分重视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2003年,他与其他10位院士联名向中央进言,提出恢复国家植物园的建设。他一直强调植物分类学作为基础学科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曾作为内部发行的《中国经济植物志》于2012年公开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的进程。

  王文采院士非常注重学术传承,为发展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人才队伍,他亲自布局了重要经济植物大类群的人才培养,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毛茛科、豆科、菊科、兰科和禾本科这些物种数量丰富且分类研究不甚清楚的植物类群。他曾于1982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并受邀前往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讲学,为年轻学者和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他培育的一批批植物分类学领域的学者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植物分类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王文采院士待人真挚热诚,平易近人。他在晚年时,常自谦言及在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体现了他时刻自省、不忘初心的谦逊品质。

  王文采院士一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科学事业,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热心培养和提携后学,为植物分类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忱和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为学界敬仰,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