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标识
工作动态
文化天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2019改版>党群园地>创新文化>工作动态
植物所举办第五期“红叶论坛”邀请匡廷云院士作特邀报告

  527上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第五期“红叶”创新文化论坛在图资楼多功能厅举行。会议特邀中科院院士匡廷云作了题为《科学之旅——汤佩松先生一生的执着追求》的报告。植物所所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实验室(中心、园)负责人、研究组组长、职能部门管理干部、各党支部书记及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生等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所党委副书记曹爱民主持。 

  匡廷云对汤佩松院士的传奇一生进行了介绍。她向大家详细讲述了汤佩松的早年学习经历、回国后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 

  汤佩松先生一生始终将自己对科学的追求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于1914年入东京目白中学学习,1917年至1925年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当时清华的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他一生都为此深感不安和无限感慨。他以国耻民仇之恨鞭策自己,许下了发奋图强、学成归国、以报国恩的心愿。1925年起,他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在哈佛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九一八”事变和历史上上海之战深深震撼了汤佩松,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33年经欧洲回到武汉大学任教。后来抗日战争形势严峻,他转移到贵阳创办医学院、后又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组建植物生理研究室。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平,在清华大学校庆37周年之际在校刊上发表了万言书“一个清华人的自白”,喊出了清华人和国民的心声。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需要,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室、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工作。虽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是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仍然一心扑在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1978年至1983年,他担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致力于明确研究所的方向和定位、培养人才以及提高研究所在国内外的地位。 

  汤佩松先生一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是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1932年他在植物体中首次发现了细胞色素氧化酶,1933年他提出了在活体或细胞中测定呼吸速率与氧分压关系(PO2/QO2)的汤氏公式,这些结果出版在当时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科书中。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汤佩松和王竹溪一起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活细胞吸水的热力学处理,第一次在植物生理学中引入水势概念,提出解释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理论。1951年,汤佩松与他的研究生阎隆飞证实在菠菜叶绿体中存在碳酸苷酶,结束了当时认为只存在于动物血中的争论,该成果后来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应用。1956年,汤佩松与吴相钰一起发现了水稻硝酸还原酶的诱导形成,这是首次报道植物体内适应酶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作物营养施肥研究,在酶和分子水平上阐明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汤佩松晚年担任了中国植物学会两届理事长,在学会50周年年会上作开幕致词时,提出了“创新植物学”的新概念。 

  汤佩松先生一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他在武汉大学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普通生理学实验室,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筹建了贵阳医学院和大普集科研教育基地,并在大普集小镇开展了著名的学术交流活动——梨园会晤。他后来在各大学和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不断推动了教学工作和平台建设,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骨干人才。匡廷云院士说,汤先生对她的指导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使她终生受益。 

  匡廷云以汤先生一生奉行的信念“忠于科学——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它来自个人,却属于全人类”结束了报告,之后同与会人员就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成长成才、如何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信念、如何协调事业和家庭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植物所所长方精云感谢匡廷云的精彩报告,他说,汤先生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他对科学、对民族、对国家的挚爱,值得我们尊敬、学习和继承。他希望科研人员、支撑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继承发扬汤先生的伟大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他感谢在匡廷云院士的带领下,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在光合作用领域中的坚持、拼搏和对汤先生精神品格的传承发扬。 

  与会师生一致反映感触良多、受益匪浅,纷纷表示要在科研工作中笃学践行,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综合办公室供稿)

会议现场

匡廷云作报告

方精云作总结发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100093 总机:010-628362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6067583号-24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