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心得感悟与文创作品
left
弘扬科学家精神
心得感悟与文创作品

主题诗文 | 怀念汤彦承——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 2021-11-22  |  作 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汤彦承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他离世时我正好不在北京,今天依然为未能最后送他一程而感到十分遗憾。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来所的,和他接触大多是在他留苏归国以后。他当时风华正茂:出身名校(西南联大,即清华北大西迁时校名)、留苏,后来还担任研究室主任一职。更重要的是他出众的人品和学识,令同辈人钦佩。当时,大多数人都叫他“小汤”,但我更多的称“汤公”。由于他是我们单子叶组的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们又成了邻居,因此有较多的接触机会。 

  我是比较寡交的,但汤先生却是我一生中最钦佩的少数几位同辈人之一。 

  首先,汤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经典植物分类学方面的造诣是人所共知的。由于我的老师年事已高,很少来上班,因此遇到经典文献的考证、命名法和拉丁文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求教于他。有时也问及物种概念、分支分类等方面的问题,他都十分通博,游刃有余。最令我惊讶的是,有一次他竟问我能否说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好在我的父亲曾是前清秀才,自幼就要求我背二十四史的书名。其实,我也只知其名,仅仅读过陈寿《三国志》中的若干章节。因为我喜欢看野史《三国演义》,碰到有关人物时,会去查一下正史。当时,我回答说,能够说出来,只是在《晋书》和《隋书》之间的南北朝九部史书次序记得不那么准确。他也有同感。诚然,在我们这一代,除研究历史和文学的人外,往往对此不太注意,而二十四史则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历史(不包括清史)的最正统文献。 

  我们交往数十年,我曾求教于他十数次。只有一次,在求教之余,他给我看了一段英文序言,说:“我知道你对英语下了很大的功夫,能否把这一翻成中文?”我当时也没有看懂,反复推敲后,第二天才把结果告诉他,得到了他的认可。他的英语是很好的,竞“不耻下问”,令我惊讶!但后来想一想,才幡然醒悟:他已把我看成真诚的朋友了! 

  最令我钦佩的,还是他对名利的淡薄。他在研究禾本科和莎草科之余,还对单子叶的另一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该科的初稿。但是,在他得知某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要求承担《中国植物志》该科的编写任务时,他竟拱手相让,把已经完成的初稿和盘托出,连共同署名也不要。这真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他曾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两位获奖人之一。当评选院士时,有一位资深的老院士奋力推荐,催促他尽快填表上报。然而,他却拒绝了。事后我曾问他为何如此谦逊。他说:“应该得到的,没有得到,并无大碍,而不应该得到的,勉强去争取,即使得到了也会令人一辈子内疚的。我没有多大贡献,不要让自己背这个包袱。”我听后感念不已。这种高风亮节正是他平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作风的延续。虽然没有让自己戴上  

  院士这个耀眼的光环,却让人感到比戴上光环更加高大得多。 

党员看望慰问汤彦承(左四) 

  汤先生生活十分俭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经有一次到他家办事,时间快到中午了。他留我吃中饭,并亲自下厨。但端出来的一碗汤面中只有面条和酱油,别无他物。我很惊讶,他却笑着说,我们都是这样吃,如果愿意可以加点醋。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我们成为邻居,我总共到过他家6-7次。所看到的都是:水泥地、灰墙壁、旧家具,只是那个旧书柜中总是塞满了各种图书。记得在2016年春季,他太太已去世,我从通州乡下回来去探望过他一次。当时是照顾他的阿姨开的门,汤先生深深地坐在旧沙发中,两眼略凹陷,面前小桌上依然摆满了各种书刊。我告诉他,最近写了一篇怀念胡先骕的文章。其中谈到胡老给我讲的一段故事:在袁世凯称帝前,有一位贴身婢女,在给袁送早餐时,不慎把餐具连同食物摔翻到地上,惹了大祸。但聪明的婢女跪下求饶说:是在进屋时看到一条大金龙盘在床铺上,受了惊吓。袁世凯听后大喜,不仅不处罚,反而给了奖励。汤先生听后笑笑说,他也知道这则故事,只是说的是小厮,不是婢女。据说这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编撰的,为袁世凯称帝推波助澜。显然,他的知识面比我宽得多。他还告诉我,大汉奸汪精卫在辛亥革命早期是很出色的青年,被捕后曾有一首诗很受欢迎:“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刃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后来晚节不保,成了千古罪人。我说我也知道这首诗,记得是“引刃成一快。”他说:也许你是正确的。但说话时已经没有往日那样的气力和风采了,令人感到悲怆。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大多是谈古论今,十分相得。我从未听到过他对朋友的批评或对事物的不满。我们相处,从未有“吃喝”、“吹拍”、“排他”、“泄愤”或“言不及义”之类的东西。我想,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许就是这样吧! 

  他匆匆地走了,令人怀念,难以忘怀的思念!一位博学多才的植物学家,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 

作者:陈心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1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7583号-2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邮政编码:1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