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心得感悟与文创作品
left
弘扬科学家精神
心得感悟与文创作品

心得感悟 | 信仰是科学研究之路的重要支点——读《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有感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 2022-11-11  |  作 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在北京如火的八月,我们党小组组织了一项读书活动,我选读《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一书,书读完,思绪万千,感到思想和灵魂受到了一次大大的冲击,如平静的湖水中惊起层层波浪。 

  该书入选主题出版类“2021中国好书”,其中收录了百位著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和相关的人物小传,各学科领域的老科学家都有覆盖,有钱学森和钱三强等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元勋的笔墨,也有顾震潮和邹世昌等为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的幕后英雄的手书;有竺可桢、严济慈、童第周等新中国各学科领域奠基人开创先河的事迹,也有林同骥、师昌绪、潘厚任等关键技术攻关领路人的奋斗历程;有顾知微、张广厚、孙汉董等“隐士”为基础前沿研究甘坐冷板凳的心迹,也有龚祖同、黄耀曾、王守武等“战士”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辗转于不同研究领域的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的这封入党申请书了,寥寥数句,却字字铿锵: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钱老历经百般阻挠,誓要回国的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被深深感动,现在想想,当时他也许是怀着强大的爱国和服务祖国建设的一颗红心回到祖国怀抱的,但他回国后通过受到党的教育,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仰加强了他科研事业的内驱力。 

  只有当信仰切实地转化为行动时,伟大精神才能造就伟大的事业。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了解决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卡脖子”难题,老一辈科学家们往往应祖国之所需,想国民之所想,不畏困难,从不退让,夜以继日的钻研探索,只为祖国和党的需要,只为心中那盏信仰之光。光学专家龚祖同,一生三次转换研究方向:抗战时期我国急需军用望远镜时,他从核物理研究转攻应用光学,仅用半年就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批军用双目望远镜;新中国成立后赴中科院长春仪器馆研制光学玻璃,解决光学玻璃依靠进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因“两弹一星”需要发展高速摄影,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毫不犹豫地去了西安。正如他在入党志愿书里所写,“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者,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权,两袖清风,无牵无累”。   

  古语有曰:读史可明志,而今,读这些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让我们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入党的初衷,检测我们的信仰之光是否明亮,我们前行的支点是否稳固。我们这一代的科学工作者,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党员,生活在如此和平富足的时代,生活在科学、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思考国家人民现代之所需,也需要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清泉进行心灵的浇灌,才能胸怀大志,身为国家队和国家人,为国分忧,为国尽责。  

——分子生理实验室第三党支部 白爱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1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7583号-2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邮政编码:1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