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暨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十周年纪念会在南京举办

1016日至17日,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暨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十周年纪念会在南京林业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工作委员会主任冯晓娟研究员和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教授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

会议共有10个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从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监测网络(Sino BON)和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网络平台建设进展与成果,遥感、AI技术以及被动声学等新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模型和数量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以及高寒草甸、海洋和森林不同生态系统的监测案例等几个方面展开。

同时,会议设8个专题讨论会,累计107场报告,收录摘要78篇,围绕动物、森林植物、草原/荒漠植物、土壤动物以及土壤微生物等不同类群监测与研究,以及新技术如被动声学技术、红外相机、Lidar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存储、管理分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展示了科学技术成果对生物多样性监测实践的贡献。植物所胡天宇副研究员和吴慧高级工程师组织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专题,该专题围绕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应用方面的进展,从简单的遥感指数应用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探讨,如尺度效应、新参数的构建等。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在闭幕式发言中表示,监测网络平台不仅是研究平台更是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遥感、卫星追踪、红外相机等新技术在监测中非常重要,尤其要关注eDNA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监测与研究要关注更大的尺度,如省级尺度、自然地理单元、亚洲甚至全球,同时要对长期监测数据予以充分挖掘,支撑决策并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森林网共同承办,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北京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会协办。共有119家单位4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线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

(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1016日至17日,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讨会暨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十周年纪念会在南京林业大学举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