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首届中国-意大利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冯晓娟研究员、马克平研究员、刘晓娟研究员、徐学红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14人组成的中方代表团参加会议,成都生物研究所吴宁研究员和冯晓娟为团长。本次会议是在2023年11月意大利代表团访问植物所等单位后推动的第一次双边会议。
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主席Luigi Fiorentino,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公参沈建磊,吴宁分别在开幕式中致辞。中意双方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方面有很多共识,双方相信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之间将达成合作并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大会围绕中意生物多样性合作战略,生物多样性、社会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及恢复等方面展开报告和讨论。冯晓娟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基本情况、专项网监测进展,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科研成果及网络所提供的科学支持。马克平介绍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领域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履行《昆蒙生物多样性框架》的优先保护领域。刘晓娟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BEF-China)建设情况和基于此平台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指导意义。徐学红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30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监测、学术交流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方面的工作成效。
在为期3天的会议里,双方一同交流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就两国维护生物多样性合作前景展开讨论。冯晓娟在闭幕式作总结发言并表示,中国科学家将积极与意方开展合作。
(生物多样性办公室供稿)
3月26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中方代表参加首届中意生物多样性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