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26日,第三届亚洲植物多样性编目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植物所副所长杨文强应邀出席会议。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7个国家15个单位的30余名代表现场参会,50余人线上参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主持。
马克平介绍了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Mapping Asia Plants,MAP)的背景、目标和成果。会议聚焦不同尺度上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分布格局、植物志编研、植物数字化信息以及濒危植物保护等议题。
专家们讨论了中亚、热带岛屿和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指出了植物物种地理分布信息和区域植物志缺乏的问题;概述了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历史、现状和挑战;同时还探讨了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印度的植物多样性及其驱动机制。在植物数字化信息方面,专家们介绍了中东地区、温带亚洲和中国国家植物数据库的数字化现状,强调了数据共享和缺口弥补的重要性。
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IUCN SSC)的专家们分享了中国、阿拉伯地区和印度尼西亚濒危植物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策略;报告人还介绍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在中国的执行情况。MAP项目组成员汇报了北亚、东北亚、中亚等6个亚区的植物志编研和数据集更新情况,展示了最新成果。
会议期间,马克平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水与生态问题研究所和IUCN SSC西亚阿拉伯植物专家组专家们所在的机构组织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承诺各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马克平在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将是未来植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的新起点,他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和数据共享,共同推动亚洲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并得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支持,为亚洲植物多样性研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11月25日至26日,第三届亚洲植物多样性编目国际研讨会在植物所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