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培训会在钱江源站召开

18日至9日,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办,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钱江源站)和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承办的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培训会在钱江源站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管徐波、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何洪林、青海大学赵新全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冯晓娟和马克平研究员、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汪长林,来自全国5个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站站长、副站长及相关工作人员等3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培训旨在规范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长期观测技术,促进数据汇聚与应用,为更好开展联网观测研究奠定基础,提升保障能力。会议期间,冯晓娟、汪长林、徐波分别代表承办单位、国家野外站主管部门发言,于贵瑞代表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编写专家组作指导发言。何洪林介绍了宣贯要求及总则,钱江源站执行站长刘晓娟研究员介绍了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与研究进展。来自国家生态数据中心、钱江源站、东北虎豹站、大熊猫金丝猴站、丽江站以及三江源站的8名专家进行了授课。钱江源站站长陈磊研究员和东北虎豹站站长王天明教授分别代表“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兽类保护”观测技术规范编写组就国家野外站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目标、观测任务与内容、观测指标体系、观测场地系统、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宣贯;国家生态数据中心郭学兵副研究员、唐新斋高级工程师重点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国家站观测数据汇交系统应用与数据汇交方案;各野外站代表介绍了野外站生物多样性监测进展及相关应用案例。

讨论环节由徐波主持,与会代表结合所属站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落实技术规范进行讨论,并就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钱江源站站区及相关观测和实验场地。

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兽类保护”观测技术规范的宣贯将有效提升各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长期观测工作,通过构建统一、规范、先进的观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机制,获取长期连续、高质量、可比较的多维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充分发挥各国家野外站的独特区位优势,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植被与环境变化实验室供稿)

与会人员合影

18日至9日,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培训会在钱江源站召开

会后考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