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国际会议——欧-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研讨会

                                                2008年9月30日

  

1. 会议背景介绍

  植物遗传资源的对人类生存的价值毋庸质疑,但由于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植物遗传资源的丧失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遗传资源以及其野生遗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为改进作物的品质长期存在着一些遗传资源的交流活动和行为,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在进行一些努力以规范遗传资源交换的行为,在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大国(通常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同时,促进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2006年起与奥地利国际对话与冲突管理组织共同承担了欧盟第六框架项目“欧洲和亚洲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网络(DIVERSEEDS)”,项目就中欧关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合作研究的优先内容和途径进行了前期调研,建立了中欧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专家库,会议将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奥地利国际对话组织已有的专家网络,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事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讨论和商议与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为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献计献策,并寻求地区间的科学合作。目前世界上尚无类似科学主题的国际性大会的召开,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植物遗

  传资源异常丰富的资源大国召开这样一个国际会议,具有非常深刻和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将充分利用欧洲及亚洲各国先进的保护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推动和指导全球和国内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形成一些针对科学研究问题的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国际合作,为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起初拟订为“中(国)-奥(地利)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双边研讨会”,鉴于会议报名踊跃,参与者来自欧洲及亚洲各国,最后拟订会议名称为“欧-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研讨会”。

  

2. 会议具体情况

  会议于2008年9月2日-5日在昆明市昆明饭店举行,并在5日上午胜利闭幕。本次会议集合了来自是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研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对策以及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会议共有参加者40人,其中国外22人(来自国外九家单位),国内18人(来自国内八家单位)。

  在开幕式上,会议组织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所长马克平研究员和李德铢研究员分别致辞,欢迎与会代表,并强调了中国的植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以及科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祝愿会议能够就这些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邢继俊处长做了重要发言,认为中欧合作的意义和潜力巨大,国际合作司一贯支持中欧合作,并希望会议能够达成有价值的研究方案,在中欧合作方面取得进展。国际冲突与对话研究所的所长Markus Schmidt博士就欧洲的经验以及中欧合作、亚欧合作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在接下来的会议报告中,来自中国、英国、奥地利、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的科学家就各自国家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随后,来自中国、英国、奥地利、越南和柬埔寨的与会人员介绍了各自国家依据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前沿问题提出的研究项目建议,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接下来,中国、越南和英国的科学家进行了三个报告,分别介绍了中国西南种质资源库、越南地方品种和NUS(被忽视的和未被充分利用作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策略以及选择优先受保护的作物野生亲缘种的方法学。

  在第二天的研讨会会上,与会专家就会议上所提出的合作建议项目进行分组研讨,就项目研究内容的主题、目标、研究方法、参加国家和单位或有关组织的建议、研究周期、经费以及申请经费的渠道等进行了讨论和确定。然后在集体会议上进行汇报和讨论,并根据讨论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六个项目建议书。在下午的会议中,大会就达成一个有关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共同宣言(consensus statement)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就该宣言覆盖的内容进行讨论并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将该声明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投给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如Nature Biotechnology,并对投稿细节进行了商定。随后,来自越南、泰国和中国的专家分别就越南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问题、泰国植物遗传资源on-farm保护以及水稻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大会报告。来自中国的水稻资源利用案例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在会程的第三天,天气晴朗,与会人员集体赴云南嵩明县大哨乡的田间进行参观。与会专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一些当地栽培的植物物种和品种,并与村民进行了交流。随后,大家来到田间地头,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地的农田和耕作方式。田间参观结束后,大家返回昆明市,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和实验室。

  在第四天上午的讨论会上,大家对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起草了一份建议报告,准备在会后通过通讯交流进行完善,然后向欧盟以及各参会代表所在国家的政府部门提交,为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充分的专家意见。然后与会专家对会议有关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共同声明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并商定在10月份前投出稿件。

  在大会的闭幕式上,大会组织单位的代表分别致辞,祝贺会议的成功,并预祝会议形成的项目建议、建议报告和集体声明在不远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科学影响。会后,与会专家在依依不舍中说再见,热烈地祝贺会议的成功举办并期待着会议的产出尽早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魏伟博士以及昆明植物所龙春林博士负责策划和组织了会议。植物所的唐治喜助理工程师和雷蕾参与了会议的组织并负责会务工作,昆明植物所的多名研究生(杨春艳、李春艳等)参与了会务工作。

   
与会重要人员情况介绍:

  马克平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国内外多个科学期刊的主编和编委,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近期在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Ecological Model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李德铢博士,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研究员。现任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和中美合作重大项目“Flora of China”编委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云南植物研究》主编。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葛颂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系统进化、植物保护遗传学和植物物种形成。近期在PNAS,Conservation 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关研究论文。

  卢宝荣博士,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多年从事小麦族和稻属野生近缘种的保育、研究和利用。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在New Phytologist 和Molecular Ec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龙春林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植物资源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总工程师,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助理。从事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在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Economic Botany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Brian Ford-Lloyd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学院讲师,长期以来利用分子标记研究植物遗传资源的变异和适应,近年来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New Phytologist上发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论文。

  Rivka Hadas博士,以色列作物基因库主任,主要从事原位和迁地保护,对种质资源的分子刻画的研究,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Karl Hammer博士,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从事植物遗传资源的评价与保护工作,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杂志主编。

  Nigel Maxted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学院高级讲师,长期以来从事植物遗传资源尤其是作物野生亲缘种的原位保护。近年来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和Kew Bulletin上发表有关论文多篇。

  

3. 会议产出情况

  会议在两天半的研讨中,找出了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热点和突破点,以及各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兴趣点,形成共识,加强了各个国家科研人员间的联系和增进了互相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会议发表共同声明一份,将投稿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会议形成了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报告1份;形成了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前沿项目建议书6份,准备向欧盟和国内的有关机构推荐,推动全球及国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1)作物野生近缘种地区间保护动议:气候变化对策。开发和实施作物野生近缘种系统保护的方法学及对策,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保证全球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建立被忽视的和未被充分利用作物物种(NUS)的信息交换所,保证可持续发展。开发、建立和实施一个基于网络的NUS信息交换所,推动和促进NUS的利用。

  3)基因和气候变化:作物种质多样性保护。对芸薹属作物、水稻和大豆种质的特异基因开展系统保护行动,集中在气候变化下的抗逆特性。

  4)越南北部玉米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保证食品安全,减轻贫困。在越南北部偏僻地区,调查和收集玉米的地方品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育种提供材料以保证食品安全和减轻贫困。

  5)越南北部山区森林野生蔬菜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原位和异位保护方法和技术,可持续利用森林野生蔬菜,以提高越南北部山区少数民族的食品安全和收入。

  6)柬埔寨生物多样性。分析水稻在柬埔寨农业系统中的目前优势地位,并评价进一步多样化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条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