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暑期讲习班成功举办

自从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控制实验成为可能,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对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驱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有很多设计方式,数据处理和评估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现在的大学课程并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基于以上共识,受中德科学中心资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暑期讲习班于2011年5月6日~11日在浙江省开化县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成功举办。中德科学中心赵妙根副主任赴古田山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词。

此次暑期讲习班主要依托于“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ing Experiment China, 简称BEF-China)”中欧合作项目。该项目于2008年5月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中外专家及课题组共同负责实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同时也是唯一在物种极其丰富的亚热带森林进行的BEF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德国科学基金会为该项目提供资助。

此次暑期讲习班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说明现代BEF研究的实验设计;展示BEF实验研究的实现过程;讲授BEF实验的理论背景以及所要求的统计学;介绍BEF实验涉及到的数据处理的过程和工具。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暑期班全体教师和学员参观了位于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的BEF-China主实验基地。

暑期讲习班的中方教师为植物所的裴克全副研究员和梁宇副研究员、昆明植物所杨雪飞副研究员,德方教师为德国哈雷大学的Helge Bruelheide教授、莱比锡大学的Christian Wirth教授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Pascal Niklaus教授。植物所张守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正文副研究员及11名来自欧洲的生态学家全程参加了暑期班。参加讲习班的中方学员20名,分别来自植物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欧方学员21名,分别来自哈雷大学、莱比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院校。另有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旁听。

此次讲习班不仅使中欧双方的学员了解BEF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掌握数据分析技术,还提供了学术交流、互动互助的机会。通过近一周的朝夕相处,暑期班成员之间已经彼此熟识,在完成了所有课程之后,双方学员还展示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及进展,许多学员之间还相互留下通讯方式以保持长期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暑期讲习班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中欧双方青年生态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圆满成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