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召开油用牡丹专题研讨会。植物所匡廷云院士、副所长(主持工作)汪小全、副所长景新明、党委副书记曹爱民、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处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植物所所长助理、科技处处长杨秀红主持。
会上,植物所副研究员刘政安介绍了牡丹的分类、国内外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状况,着重从市场、政策、文化、经济效益、种质资源、品种特点、技术模式等方面详细汇报了国内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情况和植物所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行政区划、产业周期、地理环境、科研支撑、综合效益等产业化相关问题及应对建议。
在交流讨论阶段,匡廷云认为油用牡丹产业前景广阔,在我国精准扶贫工程乃至“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生态效益。曹爱民强调在油用牡丹工作中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落实院地合作内容、确立发展途径和品牌。景新明提出研究所要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攻克组培快繁技术,在产业链中取得核心优势。与会人员还就牡丹园区建设、研发人才评价机制、产业链分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汪小全在总结中强调,要从所层面整体规划和设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相关工作,避免研究方向碎片化,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对于油用牡丹工作,他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要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进行全链条系统设计,做好牡丹分类、资源收集、专类园和文化展示、品种选育、合作推广等相关工作;二是要凝聚队伍,可以考虑打破研究组、实验室等界限,将牡丹相关研发团队打造为研究群,整体开展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合作,从高值农业的角度支撑草牧业特色研究所的建设。
目前,植物所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已建成4个牡丹资源圃,共收集和保育1300余个牡丹品种,其中品种‘凤丹’适应性强、高产稳产、油质优良。植物所已研发出牡丹专用覆膜、牡丹快速高产和节水除草栽培模式,并在国内多地从种苗繁育、生态景观、高效利用、精准扶贫等方向进行了示范推广。
(科技处供稿)
6月20日,植物所举行油用牡丹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听取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状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