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关于人类活动对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都集中于气候变暖,对于温度年循环幅度(夏?冬温差)变化的研究则局限于器测时段。这主要是因为基于代用资料的温度重建往往被限制于某一季节,难以同时获取均一的、两个不同季节的温度信号。尽管基于器测资料的研究发现温度年循环在近几十年有弱化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可归因于人类活动,但这种弱化趋势始于什么时候以及在工业化前是否存在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齐兵研究组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多个高海拔(4000米以上)样点树轮宽度和密度数据的分析发现,树轮宽度显著响应于冬季温度变化,树轮密度则能够可靠地指示夏季温度信号。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树轮密度?宽度残差序列,重建了1700年以来温度年循环幅度变化的历史。研究发现,温度年循环弱化趋势在青藏高原及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70年代,在之前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则呈现了微弱的上升趋势,意味着工业革命以来温度的季节性越来越不“分明”了。这一发现与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硫酸盐气溶胶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增加的证据相一致,表明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年循环及大气成分的影响很可能始于19世纪70年代。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利用树轮资料来研究温度的年循环变化,于1月17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段建平副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4008#supplementary-information
(植被生态实验室供稿)
青藏高原树轮指示的温度年循环幅度变化(a-c)及其与气候模式资料的对比(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