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五大隐忧

文章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振红   发布时间:2016-07-28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王振红)726日,“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举行。 

  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升,至2015年已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量从每年4.3亿吨增长至6.2亿吨,增长了44%。粮食的收购量、库存量也随之攀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方精云院士认为,“十二连增”背后所凸显的社会经济问题值得深思。 

  一是国产粮成本居高不下,进口粮不断增加。由于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因素,国产粮的生产成本较进口粮高出许多。各类加工企业购买进口粮,进口粮增长极为迅速,2015年我国进口粮已超过1亿吨。 

  二是粮食库存超负荷,难以消化。据市场机构测算,2015年秋粮收购结束后,我国三大主粮库存均处于历史高位:玉米约2.5亿吨,稻谷约1亿吨,小麦约3900-4000万吨。但由于国产粮成本较高,远不如进口粮食受到市场欢迎,库存消化十分困难。据国家粮食局估测,约1/6的粮食是以简易仓囤的形式存储,保存风险大,极易发霉、变质。 

  三是粮价下跌,种粮户收入减少。在库存超负荷、市场需求减少、进口粮食冲击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三大主粮的收购价格较以往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据媒体调查:玉米较2014年平均降低20%,部分达30%;小麦大部分产区跌幅达到0.1/斤;水稻稳中有跌,部分地区跌幅0.1/斤。 

  四是养殖需求攀升,饲料用粮缺口增加。由于国内的粮食生产主要面向居民口粮,因此,尽管粮食不断增产,饲料用粮仍面临着巨大缺口,已出现了用粮食作物用作饲料的情况。同时,国内粮食生产的高成本显著提升了饲料的价格,饲料行业大量进口饲料玉米、苜蓿干草以及干酒糟等玉米替代原料,进一步抑制了库存粮食的消化。 

  五是劳动密集、资源粗放的粮食生产不可持续。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人力劳动普遍存在,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的国家有很大差距。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日益流失,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不可持续。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紧张, 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高产出,依赖于土水肥和动力等资源的粗放投入,在生态和资源上看也是不可持续的。 

  方精云院士认为,从深层次上来看, 以上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结构长期失衡的集中体现。要改变这些问题, 必须转变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