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夏欣 发布时间:2016-08-01
夏日的呼伦贝尔草原壮美无边,满目锦绣。在这个静谧的牧草王国,一场革命性的生产建设正有序进行。
这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和科研国家队的完美组合。建设国家级的生态草牧业试验区,是中科院4年前酝酿提出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双赢的草牧业理念。目前,已有来自中科院各地的22个研究所、近200名科研人员来这里开展各种研发,其中64人带着项目常年在这里工作。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天然草恢复与合理利用板块”负责人潘庆民(左)向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领导汇报天然草场的恢复试验达到预期。光明日报记者夏欣摄/光明图片
王慧(右)是从美国学成回国的医学、理学博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乘车离开时,王慧向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福礼(左),介绍优质燕麦的生物链条。光明日报记者夏欣摄/光明图片
转型中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科技金翅膀,其资源、产业优势和组织性极强的大农业生产体系,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条件绝佳的大试验场。
6名院士领衔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在这里相继建起,不断增长的创新需求,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引入垦区草原实地攻关的项目落地工程和人才锻造工程。
于是在草原的风景线中,多了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是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归国留学人员,也是田间、畜牧场的那些黝黑的面孔。
自去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已建植集约化的人工草场一万余亩,示范种植燕麦、苜蓿、油菜、大豆等新品种数十个,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为大面积天然草场的休养生息赢得时间。
这一切将大幅提升天然草地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态功能,成为发展高值畜牧业的产业保障。以此为根基,草产品深加工、垦区生态旅游、智慧草牧业物联网同步发展建设。预计到2018年,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示范样板,从根本上改变草原地区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个农牧业科技先导型示范实体,就这样在草原落地生根。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6-08-01 第04版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