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蓝天白云下的畜禽牧场——记中科院植物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晨绯  发布时间:2017-03-06 

  本报记者 王晨绯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句歌词描绘的正是如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一项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的场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提出了将牧鸡引入传统草地畜牧业的畜禽草耦合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把握当地需求 开展试验示范 

  退化草地恢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约90%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发挥。在退化草地上施行围封禁牧措施被普遍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恢复手段,但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以及生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亟须探索能够促进退化草地生态和生产功能双提升的恢复模式。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正是以此为目标开展研究的。

  浑善达克沙地俗称“小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属于东部蒙古亚地区,其南缘距离北京仅18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森林与草原、草原与沙地、沙地与山地、草原与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的交错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貌特征,沙丘、滩地、低湿地、湖泊等生境交错分布,乔木和灌木种类较典型草原丰富,形成特有的榆树疏林灌丛草地景观。在清代绘制的地图上,将浑善达克沙地称作伊哈雅鲁沙地,“伊哈雅鲁”就是大榆树的意思。

  “沙地和沙漠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貌形态特征基本相同或相似,但沙地往往分布在水分条件更好的地带,植被较好,严重退化后会变成沙漠景观。我们站建于2002年,最初的目的是围绕‘生态恢复’和‘牧民增收’这两大主题。初衷并非草原牧鸡,而是后来根据发展的需要将草原牧鸡当成了重点研究内容。开展草原牧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减轻放牧压力,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浑善达克站站长、研究员李永庚介绍。

  浑善达克站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是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基地。该站以退化沙地草地的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长期生态学定位观测及野外控制试验,阐释沙地草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理,探索沙地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满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开展试验示范。

  生态恢复、牧民增收两手抓 

  羊喜欢吃羊草,而鸡只是喜欢吃羊草鲜嫩多汁的一些部位,不会造成羊草大面积的破坏,鸡又是随机分布的,随机分布等于是给草原上均匀地施了一遍肥,利于羊草生长。从2009年开始,李永庚他们已经进行了8年的草原牧鸡实验,每年养一茬鸡,一年换一个地方进行轮牧。因为每亩地只养二三十只鸡,鸡有充足的活动空间,生产的鸡活动能力强,品质好。

  李永庚他们据此提出了“畜禽草耦合”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我们根据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框架为:将杂食性的鸡引入传统放牧系统,杀灭害虫并提高草地肥力,促进牧草产量大幅度提高,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实现农牧民收入的多元化,降低农牧民对家畜数量的依赖程度,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保护动物福利,提供优质的健康食品。”他解释道。

  自从牧放了柴鸡,基地的退化草地迅速地得到了恢复,现在已经是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的“风吹草低见柴鸡”的景象了。与此同时,当地牧民也因此受益,100多亩地牧鸡比1000多亩地放牧牛羊收入还要高。

  “目前以我们站的示范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每年接待近1000人次的参访人员。我们培养的示范户那松乌日图一家成为当地的明星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永庚口中的牧民那松乌日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他的儿子呼和图嘎被称为“草原牧鸡第一人”。

  不过,“草原牧鸡”从提出到被广泛接受也经历了波折。对此,李永庚认为,作为新生事物总有一个从不被理解到被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很痛苦。科学家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

  推动畜禽草耦合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在首届中蒙博览会上,李永庚与蒙古国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边巴萨仁签订了《草原保护生态经济技术合作意向协议》,双方就建立长期、稳定、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达成共识。

  “他们想引进草原牧鸡技术用于控制严重暴发的蝗灾,双方已经接洽多次,并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李永庚说。根据他们多年的数据,牧鸡不仅可以在沙漠绿洲上推广,也可以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地上推广,但要保障牧鸡的饮用水需求。

  在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的同时,科研人员通过牧鸡、牧羊和围封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对比实验发现,适度牧鸡能够显著促进植被生长、提高土壤质量,其效果优于牧羊;而通过调控牧鸡密度,其效果亦可优于围封。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发现,牧民家庭通过畜、禽、草耦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可大幅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收入。该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土地退化与发展》杂志上。

  另外,浑善达克站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的资助下还开展污染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相关的机制问题。

  “这项研究成果只是一个小结,畜禽草耦合方面的研究只能算刚刚开始,深入下去,还存在理论、技术方面的难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坚持做下去。”李永庚自信地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03-06 第6版 院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