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晨绯 发表时间:2017-06-26
本报讯 工业革命以来,农业施肥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活性氮迅速增加。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系统净交换过程对连续氮输入的响应及调控因素、氮添加如何影响根系生产和周转等科学问题的认识仍较为有限。
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氮添加梯度实验,分析了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净交换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研究人员近日发现,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其中叶片氮磷比的变化显著影响了这些参数对氮添加的响应,而环境因子如土壤温度、水分等对通量变化的解释率较低。这一结果意味着氮添加引起的养分不平衡性在调控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进一步基于全球尺度的整合分析发现,氮添加降低了根系生产和周转速率,但是对根系现存量没有显著影响。这一发现不支持早期自然氮梯度研究中提出的“根系生产和周转速率随着氮有效性提高而增加”的假说,表明基于自然氮梯度得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氮添加模拟实验。
该研究揭示了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呼吸对连续氮输入的响应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机制,阐明了根系生产和周转对氮添加的响应及其调控因素。相关研究结果为理解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提供了新认识,为发展地球系统模型提供了重要启示。(王晨绯)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06-26 0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