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发表时间:2018-03-19
■本报记者 丁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作为科学技术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在其所提出的“率先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一直在先行先试,冲锋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最前线。
为国家种好粮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种康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感知春化信号的分子网络、水稻低温感受器等机制,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贡献。
尽管已是享誉海内外的植物生理学家,但种康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土地。
2013年8月,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启动,2000多名科学家试图联起手来掀起一场新的育种革命,种康任专项总体组专家。
大米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近20年以来,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水稻产量进入了缓慢增长期,产量与早熟、抗病虫等优良性状的矛盾突出。
大米真的无法做到又好吃又高产吗?先导专项的科学家偏不信邪,他们运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的新理念,培育出具有理想株型,集高产、多抗、早熟、矮秆抗倒等优点于一身的水稻新品种,实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
因“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李家洋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评价称,这一重大成果“是继‘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后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绿色革命’的起点”。
“我们分子模块先导专项的目标是基于基因组计算生物学手段,以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思路,解析育种中重要性状的分子模块,并在底盘品种得以耦合。探索优质绿色高产育种新途径,不是仅仅培育几个新品种,我们还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促进传统育种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引领分子育种,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种康说,“我们国家支持的作物基础研究,也应着重考虑绿色种业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保持我国种业的持续发展后劲。”
为科学铺好路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将大数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在地球科学领域,数据海量、碎片分散、应用低效是当前整个学界面临的严峻问题。基于国家层面的地球大数据共享政策尚不完善,还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布局、成果显示度不够等问题。
“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研究所与研究所之间,都不知道彼此在干什么。有时候一起出国开会才发现,原来你也做这个!”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说。
今年2月,中科院启动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郭华东作为该专项负责人,与研究团队一起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
“中科院是一头没有耕地的牛,我们没有自己的利益,是专门为国家需求服务的,所以中科院有条件把这件事率先做起来。”郭华东说,专项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引领。
为转化架好桥
“我国科技成果跟产业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科技成果大部分来自于科研院所而不是企业。”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董事长郑月明坦言,目前各种技术和创新联盟很多,但多数是由研发机构牵头,联盟实际上主要是以对接项目为目的,比较松散,很难形成合力。
2018年1月,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在山东宣告成立。这个联盟就是由中科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协调、联泓新材料牵头组建的,成员则是由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其下属单位、产业相关单位组成。
“我们是想先试先行,探索产业联盟的一种新机制。”郑月明认为,这种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盟+平台+基金”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运营平台,能够把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资本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如果一切顺利,联盟将在5年内培育一家市值百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形成国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骨干企业,在更长远的未来,打造出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