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类有效干预可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李晋     发表时间:2018-04-18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晋):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的7篇研究论文,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则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为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途径。因此,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于2011年1月启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专门设立了“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固碳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院士介绍说:“我们系统调查了17000多个样方,这是当今世界调查范围最大的野外调查研究,为后续研究、将来生态系统预测、生态模型校验提供了大量野外实测数据,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愿景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数据和科学支撑。”

  针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重要成果,近日,国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刊》以专辑形式系列发表了该项目群的7篇研究论文,在这个刊物上以专辑形式,全面、系统地发表研究成果,在亚洲尚属首次。

  研究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角色。其中,在2001-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超过两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方精云院士介绍说:“我们这个14.1%偏向森林、草地、灌丛和农田四种类型,并且时间是2001-2010十年间,这十年是中国碳排放增量非常快的时期,这几个系统可以抵消14.1%的排放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欧洲相对应的数字是占12.7%。”

  方精云院士表示,该系列研究成果还首次在中国国家尺度上通过直接证据,证明人类有效干预能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揭示了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六大生态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草工程、以及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等)年平均碳汇是0.74亿吨碳,贡献非常之大;另外,揭示了农业政策对我国农田碳汇的贡献,证明了秸秆还田在中国农田土壤固碳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证实了增加生物多样性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储量。”

  方精云表示,该项成果的发表,也为人类干预促进生态系统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正在经历类似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