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发表时间:2018-05-24
本报讯(记者丁佳)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王印政团队通过多种研究手段,揭示了人工选择条件下栽培大岩桐产生顶开辐射花型这一典型观赏特征的进化机制,并确定了栽培大岩桐的起源,为人们进一步理解园艺观赏植物在人工选择下的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研究人员通过解剖发现,大岩桐背部花冠筒基部的一个囊状结构,是导致野生大岩桐花向侧部开放的关键结构。通过遗传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人员发现大岩桐的顶开辐射对称花与一种基因外显子碱基缺失显著关联。在野生型中,该基因在囊状结构的横切面呈梯度表达模式,从内表皮至外表皮表达量逐渐降低,导致了细胞不对称生长而产生囊状结构,进而导致花向侧部开放;而碱基缺失导致该基因表达蛋白的功能完全缺失,细胞不对称生长消失。这一突变被人工选择,从而产生了栽培大岩桐顶开辐射花型这一观赏特征。
研究人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查阅及生物学手段,确定栽培大岩桐的祖先可能来自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两个野生大岩桐居群,基本摸清了栽培大岩桐的起源。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5-2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