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CGTNGlobalBusiness 陈皓南 发表时间:2022-3-10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良种研究势在必行
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是支撑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石,而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一头担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担着农民的“钱袋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农业安全不仅满足了国人不断升级的消费要求,而且为中国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世界粮食危机的同时,还能为自身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提到了脱贫地区的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种康院士告诉CGTNGlobalBusiness记者,我国对良种的研究不仅能解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粮主要靠中国种”的问题,同时,对缓解世界粮食危机也会作出贡献。
“从特产农作物来讲,研发的理想目标就是减少投入,提高产量和作物品质,实现优质优价,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而这无疑会提高农民收入。从良种来讲,减少化肥农药,不仅可以减少成本,而且环境友好,产品农药残留减少,有利于人民健康。”
“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实质上是要求我们培育绿色高效的种子。这类种子的育种目标除了高产优质外,还要增加氮高效、抗病虫、耐旱或者水分高效等新性状。”
良种之于农业好似芯片之于工业,所以种子也可以说是农业的“芯片”。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耕地有限情况下,要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需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良种研发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种康院士表示,“良种的核心是优异基因资源,核心技术包括优异亲本的创制与组合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全基因组筛选和编辑技术、分子设计技术等。”
同时,他强调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良种研发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作物良种培育一般需要10-15年时间,对研发过程中创造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益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培育更多的新品种,推动更多良种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