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王宇飞研究组用古植物学证据揭示青藏高原北部早中新世以来抬升历史

  青藏高原的抬升作为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不仅直接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甚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变化。近年来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生物学研究,使得青藏高原的抬升历史逐渐清晰化。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青藏高原的抬升由南向北分步进行,藏南在中新世已达到今天的高程。然而,对藏中及藏北地区在中新世时期是否早已达到现在的高度还存在很大分歧,这也使藏北的抬升历史成为完整理解青藏高原抬升过程的重要“瓶颈”。 

  近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组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组及英国、奥地利、印度等国专家合作,首次发现、描述和报道了在藏北可可西里地区五道梁盆地(海拔4611±9米)早中新世五道梁组地层发现的小檗叶化石。研究人员发现该化石植物的最近亲缘种为亚洲小檗,该亲缘种植物现今还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范围914-2450米之间的地区。考虑到全球中新世与今天存在温度差异,经过海拔校正后,研究人员估测藏北可可西里的古海拔在1395-2931米之间,这意味着在过去的17个百万年中,该地区至少抬升了2-3千米。这一发现不支持先前有关藏北地区在中新世之前已抬升至甚至超过今天高度的假说。 

  该研究提供了一个从生物学角度估测藏北地区早中新世古海拔的案例,比对来自地球化学研究得出的古海拔数据,增进了科学界对整个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理解。 

  《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评审人评论:“这篇文章不仅刻画了小檗植物的历史分布,更重要的贡献在于理解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这个发现使得研究者们得到了藏北早中新世重要、可信的古海拔新数据。据此,青藏高原北部的抬升时间要比前人预期更晚。” 

  该研究成果已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题为“Early Miocene elevation in northern Tibet estimated by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王宇飞研究组博士生孙斌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0379 

(系统进化实验室供稿)

化石产地及藏北五道梁组地层剖面信息

基于小檗化石推演藏北早中新世以来抬升过程

(绿色范围指示现生亚洲小檗高程分布,粉色范围推演早中新世时段化石小檗高程分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