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5日,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广西药用植物园承办。来自研究所、大学、自然保护区、标本馆、博物馆、出版社、编辑部、国际组织等47个机构的103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4日上午,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主持开幕式,广西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彭跃刚致辞。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网络生命大百科(EOL)运营总监Robert Corrigan、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芮勇、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执行主任Donald Hobern、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分别作了题为“科学数据出版与引用”、“EOL TraitBank: An open digital repository for organism traits”、“智能视觉识别系统:广于万物,专于花卉”、“Organising Global Biodiversity Data–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
黎建辉详尽讲述了数据网络出版、开放和引用的现状;介绍了在线刊物《中国科学数据》等学术期刊的数据引用等探索性工作、长期观测数据开放的价值和推动共享的深远意义。
Robert Corrigan阐述了科研文章的发表和数据库的产生过程;举例说明了EOL的共享数据仓库(TraitBank)所做的开发工作,包括根据量度、统计值和性状对数据类型进行分类,数据的共享策略,以及近1100万条在线数据信息(http://eol.org/statistics/data)等。
芮勇展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提议更加关注大数据、生物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深度学习等算法;希望与植物所在植物和动物识别等方向更进一步合作。
Donald Hobern提出:理解和很好地使用数据能够帮助政府合理制定政策和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的模型必须有高质量的数据支持;GBIF举办系列讲座、展开培训、提供实用工具,用于鼓励和帮助更多国家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和使用数据。
马克平对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学科历史、主要内容和国内外重要项目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以中科院为主推动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生物多样性历史文献图书馆(BHL)等;同时介绍了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信息网络(ABCDNet)的最新进展与规划——重点推动亚洲植物制图(MAP)和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SEABio)。
6个专题的48个分会场报告分别就生物名录与志书编研及数字化、标本数字化与信息共享、数字植物园与保护区数字标本馆、生物多样性网站开发维护与评价、公众科学与信息传播、生物多样性在线资源演示会等主题展开了交流和互动。
5日下午,马克平在作大会总结时表示,近几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很快,与主流国际项目积极互动与合作,形成了双赢局面,为未来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将以举行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和推广。
植物所1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覃海宁研究员作为专题召集人组织了“标本数字化与信息共享”专题分会场讨论。
此次研讨会促进了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发展态势。
(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会议开幕式
黎建辉作大会报告
Robert Corrigan作大会报告
芮勇作大会报告
Donald Hobern作大会报告
马克平作大会报告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