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8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第七届亚洲区域保护论坛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连任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
四年举办一次的亚洲区域保护论坛是IUCN在亚洲举办的最大型活动。本次论坛主题为“为人类和自然绿化亚洲(Greening Asia for Nature and People)”,来自25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会员单位、秘书处和理事会等550位代表出席了论坛,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41位中国会员代表参加。
本次论坛分为开放的论坛和闭门的会员大会两部分。在会员大会上,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做工作报告,特别介绍了中国会员举办的生态系统治理论坛、全球植物保护战略论坛和世界自然保护论坛等重要活动。强调IUCN应该更加重视发挥会员的作用、让会员有强烈归属感和责任感。大会选举马克平研究员连任新一届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任期四年。这是继2007-2012年担任IUCN理事、2015年当选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以来,他再次担任该组织的重要职务,显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在国际上重要的影响力。
本次论坛上,中国成为最受关注的国家之一。论坛开幕当天,新华社发布的“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中国会员提交和被接受的提案均居亚洲会员国家榜首,中国代表在论坛上的报告和表现也备受褒奖。
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于1948年在瑞士Gland成立,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环保组织,拥有超过1200个政府机构和NGO会员,以及分布于170个国家的17195位志愿专家会员。IUCN的工作由全球45个办公室超过1000名员工和数以千计来自公共、NGO和商业领域的合作伙伴们共同支持。
IUCN旨在为全球最紧要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寻求系统化解决方案。IUCN的工作重心在于评估和保护自然,确保对自然有效而公平的管理利用,并为应对气候、粮食和发展等全球挑战提供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IUCN不但支持科学研究,还在世界各地执行实地项目,并与各国各级政府、NGO、联合国以及各类企业共同协作推动政策、法律和最佳实践操作的发展。
截止2019年11月,IUCN拥有1378个团体会员,其中亚洲区有团体会员278个,分布于21个国家。中国会员目前已有38个。
IUCN亚洲区域委员会:
IUCN亚洲区域委员会于2011年成立,以支持IUCN在亚洲国家开展工作为目的,特别是通过多国或跨边界的参与,提供IUCN与东盟等区域组织互动的平台。作为IUCN“Nature-Based Solutions”的一部分,IUCN亚洲区域委员会的最初的主题是关注保护区和物种保育、自然资源管理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委员会成员国有: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共21个国家。
(生物多样性办公室供稿)
11月6-8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第七届亚洲区域保护论坛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
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连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