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综合考察与《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项目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植物所举行

  20151218日,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综合考察与《泛喜马拉雅植物志》(Flora of Pan-Himalaya)编研项目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科技部基础司处长杨旭东,中科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执行主任梁尔源,植物所所长方精云、党委副书记曹爱民等出席了会议。中科院相关部门代表、科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代表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植物所副所长汪小全主持。 

  该项目是由中科院主持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和对外重点合作项目的支持。 

  项目开展5年来,植物所洪德元院士带领的中国植物学工作者为骨干的国际团队组织了国内外综合考察10余次、专业考察近百次,采集标本6万余份,获得DNA材料2万余份,发现新属6个、新种逾百个,发表论文60余篇。2015年,阶段性成果由科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3卷册,分别是47卷(冬青科、桔梗科等,作者:植物所洪德元院士)、482)卷(菊科风毛菊属,作者:植物所陈又生副研究员)和30卷(十字花科,作者:美国密苏里植物园Ihsan Al-Shehbaz博士)。 

  张亚平肯定了项目组经过5年拼搏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认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按照当代植物志的最高国际水平进行编撰,把植物志的传统内容与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和手段紧密结合是一大亮点。他特别感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项目的鼎力支持,希望项目组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成果。 

  Al-Shehbaz曾主持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植物志等10多部植物志中十字花科的编研,他认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是更为重要,也是学术水平最高、他最满意的著作。 

  洪德元接受了媒体采访,耐心解答了记者提问。 

  “泛喜马拉雅地区”是独特的地理单元,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该地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著可以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开发政策及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数据,也为研究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的物种适应性辐射分化、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证据。 

(系统进化实验室供稿)

发布会现场

与会人员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