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一丛不起眼的禾草静静生长了千万年。直到2025年,它才被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组分类学家验明正身,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名称——米林野古草Arundinella mainlingensis W. L. Chen & Y. W. Tian。这一科学发现背后,是新种从发现、研究到发表所经历的严谨认证流程。
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新种必须通过“合格发表(valid publication)”才能获得科学界的认可。自2012年1月1日起,新物种需闯过以下关键关卡:
1. 有效发表:研究成果需在印刷品或带国际刊号/书号的在线电子出版物正式发表,完成科学共同体的“官方注册”。
2. 名称规范:新种的名称须由拉丁字母组成,严格符合命名法规的形式要求。
3. 特征描述:需用英文或拉丁文撰写形态描述或特征集要,阐明与近缘类群的区别,并尽可能辅以结构细节插图以便鉴定。
4. 模式标本:必须指定一份标本为主模式(holotype),并指明收藏机构,确保名称和实体一一对应。
若缺少特征描述、未指定模式标本等,则视为 “不合格发表”,该名称将沦为学术 “黑户”。此外,发表新种时应系统梳理历史文献,明确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体现学术传承性。
命名模式的专业术语解析
主模式(holotype):作者指定为命名模式的一份标本或插图(2007年后仅限标本);
等模式(isotype):与主模式同号的任何一个复份标本;
合模式(syntype):未指定主模式时,原始描述中所引证的任何一份标本;或多份标本同时被指定为模式时的单份标本;
后选模式(lectotype):发表时未指明主模式、主模式失踪或包含多个分类群时,从原始材料中选出的命名模式;
副模式(paratype):原始文献中引证的非主模式、等模式或合模式的标本。
命名背后的故事:米林野古草与云南野古草的 “分家”
这个命名故事要从 1959 年说起。植物学家耿以礼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中首次描述了 “云南野古草 Arundinella yunnanensis Keng”,指定云南贡山采集的王启无 65574 为模式标本,但因缺少拉丁文描述,这个名称一直是科学界的 “黑户”(不合法名称)。直到1980 年,孙必兴补充了拉丁文描述,使其完成 “合格发表”,才让这个物种获得了合法身份。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孙必兴在描述云南野古草时,同时引证了西藏波密、米林的 3 号标本(青藏队 1460、74-4650、74-4648)作为副模式,他错误地将西藏的居群也归入其中,扩大了该物种的范畴。本研究发现,被归入 “云南野古草” 的西藏居群,与云南居群存在显著形态和遗传分化:
分子证据:两者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构成高度支持(Bootstrap=100)的姊妹群;
形态和生境差异:
特征 |
西藏居群(米林野古草) |
云南居群(云南野古草) |
株高 |
15‒45 cm |
30‒50 cm |
茎节数 |
3‒4节 |
4‒7节 |
基生叶 |
簇生,呈莲座状 |
稀少,不呈莲座状 |
叶片被毛 |
边缘及远轴面密被疣基毛 |
近光滑 |
第一小花 |
雄性或中性 |
中性 |
花药长度 |
1.2‒1.5 mm |
1.8‒2 mm |
海拔 |
2200‒4200 m |
3000 m |
生境 |
峭壁、林下 |
山坡草地 |
分布 |
西藏:波密、米林、林芝 |
云南:贡山 |
基于上述证据,西藏居群被确认为独立新种 —— 米林野古草,同时云南野古草的物种范畴被重新界定,实现了两个独立演化单元的科学划分。
命名严谨性的启示
米林野古草的命名历程生动诠释了植物分类学领域科学命名的严谨性要求——每个合格学名的发表都必须建立在完整的科学论证体系之上。值得关注的是,1959年出版的《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中记载的新分类群均因缺少拉丁文描述而未能合格发表,涉及陕西、云南、广西、江西等多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后续学者郭本兆、耿伯介等人虽补充了部分物种的拉丁文描述使其合格发表,但仍有不少分类单元亟待完善。
本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分类学期刊PhytoKeys,石河子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生田雨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张谢勇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文俐副研究员、石河子大学阎平教授为通讯作者。感谢朱相云、张树仁两位专家在法规问题上的指导。
图1 核基因组SNP数据构建的野古草属系统发育树
图2 米林野古草:A、C、D左、E左;云南野古草:B、D右、E右
图3 米林野古草
图4 米林野古草与云南野古草的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