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林金星研究组在植物感知光信号并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向光素1(phototropin1, phot1)是一种极性地分布在细胞膜上的植物蓝光信号受体,NPH3是其关键的信号转导蛋白。它们介导了植物的正(负)向光性弯曲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反应。PIN2是拟南芥根尖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关键蛋白。然而,关于光信号对PIN2蛋白在内膜循环的调控方式以及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影响,尚缺乏直接证据。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金星研究组和德国波恩大学Franti?ek Balu?ka博士合作,通过分子细胞学的手段发现不同的光照条件能调控PIN2蛋白进入2条不同的内膜运输支路,一是指向植物液泡的蛋白质降解支路,二是指向细胞质膜的“膜—泡”循环支路。phot1能接受蓝光信号,并通过信号传递蛋白NPH3来调控PIN2蛋白在这两条支路间的平衡。当根尖定位的phot1接收到蓝光信号后,NPH3依赖的信号支路被激活,并促使位于液泡样区室(VLC)中的PIN2进入“膜—泡”循环支路,于是PIN2的极性定位增强,生长素极性运输速率也显著提高。当根尖细胞处于黑暗条件时,NPH3依赖的信号支路被关闭,更多的PIN2被储存于液泡样区室中,相应的生长素运输速率也随之降低。该项研究中,他们还利用了非损伤微测技术,定量测定了phot1和NPH3在蓝光照射下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蓝光受体phot1及其信号转导蛋白NPH3是如何通过调控PIN2的细胞极性,来控制根尖的生长素极性运输,以及如何调控根尖负向光性生长的分子机制,填补了根尖负向光性生长机制研究的空白。

  上述研究结果已于2月29日在线发表在植物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 (doi: 10.1105/tpc.111.094284)。林金星研究组的博士后万迎朗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供稿)

A: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的幼苗中,PIN2-GFP聚集在液泡样区室内(白色箭头),30分钟的蓝光照射后,不能再观察到PIN2-GFP在液泡样区室中的聚集。

B-D:在phot1,phot1phot2和nph3的突变体背景下,30分钟同等强度的蓝光照射后,还有能在液泡样区室中观察到PIN2-GFP信号(白色箭头)。

然而在被观测的所有突变体背景中,12小时长时间蓝光照射足以使PIN2-GFP从液泡中被释放出来。

图示phot1/NPH3信号系统在黑暗(A)和光照(B)条件下,对PIN2内膜循环两条支路间平衡的调控机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