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产性状,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对决定植物各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态机制仍有争议。最优分配理论认为,植物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可以获取更多限制性资源的器官以促进生长,因此生物量分配会对环境中资源的可利用性做出响应。而异速分配理论认为,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与环境变化无关,是仅与植物大小有关的幂函数。
中科院植物所黄振英研究组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Johannes H.C. Cornelissen教授合作,通过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大范围采集蒿属(Artemisia)植物,在区域尺度上检验了叶、茎和根间的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发现,叶、茎和根之间存在很强的异速生长关系。但是,控制异速生长的影响后,器官间的生物量比率并不响应气候或土壤环境梯度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蒿属植物器官间的分配模式更符合异速分配理论,即在区域尺度上,植物倾向于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特定的异速生长关系,而不是根据环境变化而直接调整各器官间的生物量分配。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区域尺度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新的认识。
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cology。黄振英研究组硕士研究生刘溶为文章第一作者,杨学军副研究员和黄振英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3532
(植被生态实验室供稿)
蒿属植物根、茎和叶器官间生物量的异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