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科研人员发现水稻生物钟调控非生物胁迫适应性的新机制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和农作物研究的主要模式物种,对非生物胁迫极为敏感,深入研究水稻对非生物逆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完善其应答网络是提高水稻耐逆性设计育种的基础。生物钟多层次调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水稻生物钟组分在多种胁迫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对提高水稻在高盐、干旱等地区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信号在响应高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水稻生物钟组分是否参与调控脱落酸信号网络从而适应非生物胁迫环境还不清楚。 

  中科院植物所王雷研究组发现生物钟核心组分OsCCA1(Oryza sativa 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 1)正向调控水稻对高盐、干旱以及渗透胁迫的适应性,其功能缺失的突变体导致对多种逆境胁迫更加敏感。此外,高盐环境直接导致oscca1突变体的产量严重降低。通过DAP-seq结合RNA-seq的联合分析,共筛选出692OsCCA1的直接靶基因。深入解析发现OsCCA1在高盐环境中参与ABA信号通路,调控着多个AOsPP2Cs成员以及下游bZIP类转录因子如OsbZIP46的表达,进而激活它们在多种逆境中高水平的转录。因此,oscca1突变体中诸多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不能有效地被激活,导致水稻对胁迫环境更加敏感。另外,oscca1材料对外源施加的脱落酸更敏感,低浓度条件下株高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直接导致幼苗存活率明显降低。该结果进一步说明OsCCA1直接参与脱落酸信号通路,当其突变以后会导致脱落酸信号传导受阻,使得水稻对脱落酸更加敏感。该研究系统解析了生物钟核心组分OsCCA1协调脱落酸信号网络增强水稻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植物生物钟系统调控非生物胁迫适应性的分子网络,为生物钟调控水稻耐逆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研发具有多重抗逆性的水稻品种提供了设计育种的靶点和优质遗传资源。 

  该研究成果于20225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植物所已毕业博士生魏华为论文第一作者,在读博士生徐航、苏晨、王希岭等同学亦有重要贡献,王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plphys/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phys/kiac196/6580218

(分子生理实验室供稿) 

 

OsCCA1协调ABA信号通路调控水稻适应多种胁迫环境的分子模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