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多个翻译后修饰协作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的新机制

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确保粮食安全,高产稳产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于优质粮的需求。水稻是我国的主粮作物,籽粒大小决定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献军研究组在此前的研究中,克隆了一个编码组蛋白乙酰化酶的基因GRAIN WEIGHT 6a (GW6a),可正向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粒长)和单株产量。然而,尚不清楚对于GW6a依赖的籽粒大小调控的基因网络。

基于上述问题,科研人员利用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方法,鉴定并验证了两个已知的水稻籽粒大小正调控因子OsMAPK6CLG1。进一步研究表明,OsMAPK6CLG1能够分别对GW6a蛋白进行磷酸化和泛素化的修饰。这些翻译后修饰都增加了GW6a的蛋白稳定性,这与已报道的OsMAPK6CLG1生化效应截然不同,且鉴定到的两个主要GW6a磷酸化位点(丝氨酸142和苏氨酸186)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遗传学实验证据表明,存在分子模块OsMAPK6-GW6aCLG1-GW6a非加性地正调控水稻籽粒大小。这种非加性的调控方式也在对下游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对GW6a蛋白的稳定调控中得到证实。研究揭示了多个翻译后修饰协作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的新机制,为更加深入地探索作物种子大小的分子调控机理和遗传网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改良作物相关农艺性状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于52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植物所已毕业博士研究生白琛、王高婕,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丰晓慧、助理研究员高琼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宋献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786-0

(分子生理实验室供稿)

多个翻译后修饰协作正向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模式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