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郑州举办

921日至23日,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在郑州举办。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刘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孙鸿雁以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4个单位,共计4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在线观看人次达2万余人。

会议邀请9位专家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研究员分享了对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若干思考。植物所汪小全研究员阐释了全球冷杉属和杜鹃花属等植物类群的时空进化历史以及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和驱动因子,介绍了基于多组学分析和基因功能研究揭示的杜鹃花属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花色多样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濒危物种研究和保护提出了科学建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元明研究员围绕新疆生物多样性现状与科考新发现等方面进行阐述。中山大学储诚进教授和东北林业大学何念鹏教授从群落生态学的视角,剖析了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刘晓娟研究员回顾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历史发展,分享了不同尺度下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金玮研究员在全球尺度上,展示了卫星遥感精准量化全球土地覆盖及其变化,以及农业扩张与全球濒危物种分布的协同效应。复旦大学贺强教授则针对当前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与挑战,提出了推进高效保护修复策略的前沿思考。

本次研讨会共设13场专题报告会和1场期刊交流会,共计155个报告,收录摘要188篇,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成果与贡献。大会特设“自然保护新秀奖”,共有66位在读研究生参加角逐,最终评选出10名获奖人员。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共同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支持,并由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共同承办。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自199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对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沟通交流与协同增效。

(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会场


附件下载: